貴賓狗後腳「長一顆乒乓球」是惡性腫瘤! 截肢以外的選擇-游離皮瓣

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藉由 Davy 狗狗的診間故事,分享以下 3 個家長常問到的問題:

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藉由 Davy 狗狗的診間故事,分享以下 3 個家長常問到的問題:

  1. 四肢末端的惡性腫瘤,有沒有截肢以外的手術方式?
  2. 自由皮瓣(free graft)是什麼?完整的手術與術後照顧內容。
  3. 手術後的病理報告為什麼這麼重要?

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藉由 Davy 狗狗的診間故事,分享以下 3 個家長常問到的問題:
一隻 13 歲的貴賓狗右後腳蹠部有團塊。(圖為示意圖,非當事狗)

病患基本資料:

Davy 是一隻 13 歲的迷你貴賓、男生、已絕育、體重約 6 公斤。

主訴

家長在 2 個月前發現狗狗右後腳蹠部(metatarsal region)有一團塊,團塊變大的速度很快,短短幾週的時間,已經長到 4 x 4 x 4 公分。

狗狗的腳雖然長了這麼一個大團塊,仍能正常行走,平常也不會感覺疼痛,但團塊的表層最近破了,產生大量血水和膿樣物。

我們以細針抽吸的方式採樣團塊,5 個工作天後,便得到中興大學外科病理中心的細胞學報告。

細胞學報告

診斷為惡性間葉腫瘤 (malignant mesenchymal neoplasm),這類腫瘤底下還有很多分型,不變的是都需要以外科手術切除為治癒主要的手段,放療可以拿來當輔助手段,對化療則多半反應不佳。


家人的擔憂

仔細與家人討論接下來該怎麼治療時,才能同理他們的擔憂。

對我們來說,面對長在肢體末端的惡性肉瘤,先以放射線療法讓腫瘤體積縮小,再以手術切除;或是先手術再放療,都是可行的手段。但是目前的台灣沒有放療的選項,所以手術是移除腫瘤唯一的解法。

因為腫瘤在底部已經吃得很深,肢體末端的位置又很難在大範圍切除腫瘤後關閉創口,所以想一勞永逸的話,截肢會是最佳解。但是對家人而言,他們不希望 Davy 被截肢,因為 Davy 很老了、捨不得,於是他們向我請教:有沒有截肢以外的手術方式?

「有的」,在我考慮了幾天後,為 Davy 設定好手術的方案。「我們還是會在腫瘤的周圍,以 1-2 公分的正常組織邊界切除,而且底部要挖掉一層肌肉,這樣才有機會切得乾淨。」

至於手術切除後的組織缺損(defect),直接關閉將會導致張力太強、肢體末端會整個壞死,所以不能直接關閉。我們會使用自由皮瓣(free graft)來關閉。

這個計畫的優點是能夠保住右後腳、不用截肢,也有機會把腫瘤切乾淨。缺點則是如果手術後還有殘留的癌細胞,那腫瘤可能會復發或轉移。

「到時候如果真的復發了,我們只能考慮截肢」,我對家人說。他們緊張的同意了,我們至此有了共識。首先根據自身的專業,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;然後是同理家人的擔憂,不要不當一回事,和家人一起討論出折衷的解決方案。

醫療內容不能任意妥協是我最大的前提(比如因為這個腫瘤很大,就沿腫瘤的邊界切除,而不往外尋找安全邊界,這樣就是不對的)。當獸醫師能夠同理家人的心情,家人也會理解自己並給予信任,這樣的醫療才能讓毛孩受惠。這些是我執業以來的體悟。


術前檢查

胸腔 X 光、腹腔 X 光。

心臟超音波、腹腔超音波。

完整的血液生化檢查。

當以上檢查都通過後,轉眼到了手術當天。

手術內容

將整隻右後腳剃毛後刷洗,在大腿綁上止血帶,以減少術中的出血。

同側的胸壁也剃毛刷洗,這個位置是待會製作自由皮瓣的區域。

在腫瘤的周圍,以 1.5 公分的正常組織邊界切除,底部則挖掉一層肌肉,有些區域甚至切到只剩骨頭。

腫瘤切除後,在缺損的近端區域,做一個轉位皮瓣,補起 1/4 的缺損。

計算所需的面積後,取下胸壁的一塊皮膚,做成自由皮瓣補起剩下的缺損。

最後,將整個後腳包紮固定起來。


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藉由 Davy 狗狗的診間故事,分享以下 3 個家長常問到的問題:

手術過程

刷洗消毒完,用手術記號筆劃定切除的範圍➡️用筆畫完後,可以感受到如果想以適當的安全邊界切除,肢體末端能留下的皮膚很有限➡️手術開始

切除腫瘤的過程中,盡量減少能量器械的使用,要讓切除後的區域保留住足夠的血液供應,才能供給皮瓣生長➡️腫瘤切除後的缺損,深可見骨➡️先以轉位皮瓣關閉部分缺損

接下來兵分二路,一位術者負責切除胸壁的皮膚➡️計算好所需要的皮膚尺寸後,切除胸壁的皮膚、準備當作自由皮瓣➡️取下皮瓣後,關閉胸壁的缺損

另一術者緊接著將胸壁取下的皮瓣加工處理(未經加工的皮瓣是不可能存活的,只有加工處理後的皮瓣才能使用)➡️將處理完的自由皮瓣縫合在缺損處➡️以多層、無菌包紮的方式,將脆弱的皮瓣保護起來,希望能平安度過最容易感染的前 72 小時

歷經 3 個小時,手術平安結束。

術後照顧

手術完成,只是皮瓣手術成功與否的開始。接下來需要每隔 2-3 天,就將毛孩麻醉一次,更換包紮以及清理皮瓣,我認為這才是整個手術最難的地方,一次的不小心(比如操作時不夠無菌,使得皮瓣遭受感染),就可能釀下大錯。


術後的病理報告

我們將切除後的團塊再度送往中興大學的外科病理中心,診斷為「惡性間葉來源腫瘤(malignant mesenchymal neoplasm)」。

因腫瘤細胞分化不良,無法確認腫瘤來源,可能的區別診斷包含纖維肉瘤,平滑肌肉瘤,骨肉瘤,脂肪肉瘤等。建議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來確認腫瘤類型。因為家人並沒有將腫瘤繼續分類下去的意願,我們就沒有請病理獸醫師加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了。

很多家長會問我:「黃醫師,手術前我們已經做過切片了,手術後為什麼還要再做一次呢?」

事實上這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手術前的採樣檢查,是為了針對即將要到來的手術,規劃合適的手術計畫。如果採樣結果是良性的,切除範圍就可以小一點;如果是惡性的,那手術範圍肯定就得大一點,就像 Davy 這次的手術一樣。

而手術後送檢整顆團塊去做病理切片,目的有兩個:

(1)整顆團塊送過去,能夠針對腫瘤類型做出最準確的判斷,也能夠提供惡性程度的分級(grade)給獸醫師,藉此評估毛孩手術後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,例如化療。

*分級(grade)是指腫瘤有多惡性,通常會分 3 級,數字越大、就越惡性。

(2)手術後的病理報告還會提供一個很重要的資訊,那就是:手術醫師有沒有把腫瘤切乾淨?這通常會寫在「邊界評估」的部分。


像 Davy 的病理報告,就寫著「距離最短側邊與底部切創邊緣皆未見腫瘤分布,但底部十分接近。」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呢?報告指的是:我們是有把腫瘤切乾淨的,但底部切創邊緣仍然和腫瘤十分接近,所以要做好腫瘤會復發的心理準備。

「邊界評估」其實對手術醫師是很不友善的,因為它等於會寫出術者到底「有沒有把腫瘤切乾淨?」這個對於「腫瘤外科手術」來說、最核心(也最赤裸)的問題。

或許會讓手術醫師有「被打臉」的感覺。但我不擔心這個。我反而迫切需要知道自己「有沒有把腫瘤切乾淨?」因為我都會很認真的做手術前的計畫,抱著要把腫瘤沿安全邊界切乾淨的決心。

如果只是沿著腫瘤的邊界把腫瘤切掉,那真的不如不要做,因為腫瘤的外緣一定都留有零星分布的癌細胞,沒被切除的它們在手術後,常常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復發。

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藉由 Davy 狗狗的診間故事,分享以下 3 個家長常問到的問題:

知道自己「有沒有把腫瘤切乾淨」,對我而言是一種警訊。如果報告上寫,切創邊緣仍可見腫瘤分布,那我會盡快建議家長再手術一次。如果上面寫,切創邊緣距離腫瘤很遠,那我就會比較放心,這次的手術內容是沒問題的。

如果上面的用詞和 Davy 一樣,寫著:「切創邊緣未見腫瘤分布,但底部十分接近。」那我就會知道,接下來的半年到一年裡,此術區有蠻高的機率腫瘤可能復發。我就能像「地震/颱風警報」一樣,提早預警。

提早告知家人,我們需要每 1、2 個月就回診確認腫瘤有無復發;如果真的復發,下一步我們會需要面對怎樣的狀況。

就像 Davy 這個 case,我和家人在看到病理報告的當下、就討論清楚:如果腫瘤復發了,我們要及早捕捉到證據,然後下一步的手術內容會是截肢。

這就是病理報告中「邊界評估」的重要性,我只會將自己手術後的檢體送給會做「邊界評估」的病理中心;我也不在乎如果報告上寫「腫瘤沒切乾淨」會不會讓自己很沒面子;我只在乎這份病理報告能不能幫助到我的病患,讓我們及早知道下一步將要發生的命運,並做好準備。

後記

Davy 的皮瓣手術,終於在整整一個月的提心吊膽後告一段落。現在的他,想必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快樂的生活著。衷心希望他不要有再來找我手術的那天(來診間探望我、腫瘤追蹤、或打預防針的話可以)。

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藉由 Davy 狗狗的診間故事,分享以下 3 個家長常問到的問題:
狗狗完成皮瓣手術後未來需持續追蹤。(圖為示意圖,非當事狗)

*本文授權自黃俊元獸醫師的腫瘤科日常

臉書粉專:黃俊元獸醫師 – 康乃爾動物醫院腫瘤科門診

文/黃俊元獸醫師的腫瘤科日常、圖&編輯/闕雁琳

曬毛孩小天地,前往 facebook 臉書社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