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咪嘔吐是許多飼主常見的困擾之一,然而看似常態的嘔吐背後,可能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健康警訊。國寶動物醫院楊靜宇獸醫師提醒,嘔吐雖是動物天生的自我防禦反射,但若頻率異常、伴隨其他症狀,便需提高警覺。究竟造成貓咪嘔吐的原因有哪些以及該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就診,楊醫師一一來解答。
從業 36 年的楊靜宇獸醫師擁有豐富的看診經驗,經手過大大小小的手術,救治過無數隻毛孩,目前於國寶動物醫院任職,並擔任醫院總監。他表示,一般來說貓咪誤食或是吞到什麼會讓牠覺得不舒服、胃腸有鼓漲的情況下,嘔吐是一種反射動作,也是一種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。不過引起貓咪嘔吐反應的原因有很多種,像是毛球過多形成阻塞,或是進食頻率太快、太急,病毒感染和疾病等也會引起嘔吐。

嘔吐不是病但可能是生病的徵兆,貓咪嘔吐 4 大常見原因
楊靜宇獸醫師指出,臨床上引起貓咪嘔吐的原因可大致分為,1) 病原性因素包括沙門氏菌、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,以及貓瘟病毒等病毒性疾病,或是體內寄生蟲過多,都可能引起胃腸發炎、進而嘔吐。2) 飲食與個體進食習慣,部分貓咪若進食過快、未充分咀嚼或狼吞虎嚥,可能因胃部膨脹、無法正常消化而嘔吐。3) 其他疾病導致,如腎衰竭、胰臟炎、膽囊炎等慢性或急性疾病。貓咪的胰管與膽管共用管道,當發炎時更易產生連鎖反應,導致劇烈嘔吐。4) 毛球阻塞,貓咪會在自我清理時會吞下大量毛髮,若未順利排出形成阻塞,也可能引發嘔吐反射。
貓咪出現 4 種症狀要趕快就醫
貓咪嘔吐的原因有許多可能,要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帶貓咪就醫,楊醫師分享幾個判斷依據:
- 嘔吐頻繁
- 嘔吐物顏色異常
- 不自覺流口水
- 食慾和活動力下降
若是短時間內不斷作嘔,並且嘔吐物顏色為深褐色或是暗紅色,需要立即帶去看醫生。楊醫師說,如果是在消化道出血的話,上消化道包含胃、十二指腸這邊出血,透過胃酸的化學作用,貓咪吐出來的是一種暗紅色、褐色或是鐵鏽色;如果是下消化道出血,從肛門排出來的大部分都是鮮紅色的嘔吐物。當飼主發覺貓咪不斷在嘔吐,嘔吐物的顏色是屬於顏色很深,超越一般芝麻醬的顏色,那就是一個危險的訊號。
另外除了嘔吐的頻率、次數、嘔吐物顏色異常,貓咪會不自覺流口水也是警訊之一,一般正常來講,貓咪不太會流口水,除非是牙齦、口腔發炎、牙結石、甚至於口腔長腫瘤,貓咪才會不自主的流口水。若是貓咪嘔吐並且開始流口水,有可能是舔到有毒的物質,像是殺蟲劑、除草劑、或是植物類(百合花),等中毒反應。
楊醫師近一步分享,先前曾有一隻貓咪因為吃下大量巧拼來就醫,一開始貓咪有嘔吐反應,將部分巧拼吐出來,到後來開始吐不出來,3 天不吃東西、大量流口水,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牠的腸道卡了一個跟麻將牌一樣大的巧拼,因此當貓咪開始有不正常的唾液分泌,要趕快帶去看醫生。
看診前先手機紀錄貓咪嘔吐狀況,協助獸醫更快找出病因
每一隻毛孩家裡可能有多位照顧者,每一位照顧者觀察到的病徵會依照時間點、個人描述而有所不同,對於毛孩的疾病描述上面可能會有落差。楊醫師表示,最能幫助獸醫判斷病症的方法是「眼見為憑」,飼主能拍照或錄影,把貓咪每一次的嘔吐的狀態、嘔吐的過程、嘔吐物拍下來,每次做記錄能讓獸醫師獲得充分且正確的資訊,有助於毛孩後續的治療和檢查。
有些毛孩腸胃較敏感,可能因為飲食變化導致嘔吐,如果有幫貓咪換飼料或是換罐頭的種類,盡量留下食物的原包裝帶到動物醫院,作為讓獸醫師判斷的依據。

定期健檢更能掌握毛孩的健康狀況
若是家裡貓咪會出現經常性的嘔吐,楊醫師建議,首先可以從飲食方面進行調整,「有一些會對食物會過敏的貓咪,牠可能吃到某一種類型或是某成分的飼料或食物,產生胃經孿就會嘔吐或不適,因此如何找出最適合家裡貓咪的食物和飲食方式,是飼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」。再來可以從生活環境下手改善,由於每一隻貓咪的神經敏感度不一樣,有些貓咪天生容易緊張或對環境感到不安,可能飼主經過貓咪下意識的摸一下、拍一下,或是家裡有噪音、佛經放很等大聲,諸如此類都可能讓貓咪感到不安、心神不寧,進而導致壓力,影響貓咪的內分泌和消化道。
要掌握毛孩的健康指數,最重要的是定期的健康檢查。楊醫師提到,當貓咪年齡來到 7-8 歲,大概就是人類的 50-60 歲,以人類來說,過了 40 歲建議每年進行健檢,並隨著年齡增加檢查的項目,同樣地對於毛孩來說也需要安排定期健檢。
健檢的好處是能充分掌握毛孩到健康狀態,另外隨著每年固定的健檢,飼主會得到毛孩的身體數值的曲線。楊醫師舉例,比方說一般毛孩的 BUN (血液尿素氮)不能超過 28 ,「可是我家的毛孩天生數值是 32,但連續幾年做下來數值都是 31、32,代表我們家的毛孩 BUN 指數就是比一般毛孩高一點,當有一天數值突然變為 40 ,馬上能知道身體有異狀,也能知道數值變動多少。」

透過定期健檢獲得毛孩常規的身體數值,更能充分掌握牠們的健康,不僅僅是關於嘔吐,更包含腎功能、肝功能,甚至到了貓咪高齡,甲狀腺也是一個需要監測的重點,楊醫師呼籲,「例行的健康檢查每年要做一次,我們要盡到當主人的責任,讓毛孩陪我們更長久。」

文、圖/闕雁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