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天氣從每年 5、6 月就開始炎熱,對毛孩來說,不只中暑風險升高,心臟也可能承受不了,尤其是原本就有心臟病的犬貓,在這種高溫下更容易心肺負擔變大、喘不過氣,嚴重甚至會引發急性心衰竭。除了平常就要留意毛孩的狀況,夏天更要注意別讓牠們待在太熱的環境,且一定要有陰涼處跟足夠的水,才比較安全。
好發心臟病的犬貓品種
根據統計,犬貓心臟病的發生率約為 10% 至 11%,換句話說,每十隻毛孩中就有一隻可能患有心臟相關疾病,而且隨著年紀越大,患病風險也會越高。不同體型的犬貓,常見的心臟病種類也不太一樣。像大型犬比較常見「擴張型心肌病(DCM)」,小型犬則多是「心瓣膜退化病變(MMVD)」;貓咪則以「肥厚型心肌病(HCM)」最常見。
在台灣,常見的心臟病好發犬種包括馬爾濟斯、貴賓、吉娃娃、博美犬等;貓咪則有美短、英短與俄羅斯藍貓等品種。如果家裡毛孩是這些品種,建議平時就密切觀察心臟健康狀況。

有哪些症狀要警覺?犬貓心臟病的分級制度
心臟病的初期症狀不一定明顯,但若能及早辨識出異常徵兆,就能及早治療。狗狗常見症狀包括:反覆咳嗽、呼吸急促、體力明顯變差、不願意運動,甚至腹部異常腫脹,嚴重會出現昏倒或猝死等情況。貓咪則更難察覺,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一旦出現呼吸急促,就已經是中後期階段。
為了幫助獸醫及飼主更有效掌握病情,美國獸醫內科醫學會(ACVIM)制定了犬貓心臟病分級制度,從風險族群的預防監控(Stage A)到末期心衰竭的臨終照護(Stage D),每一階段都有對應的臨床特徵與檢查頻率建議。
分級 | 犬:對應症狀 | 犬:追蹤建議 | 貓:對應症狀 | 貓:追蹤建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Stage A | 心臟病好發品種、7 歲以上老年犬 | 每 3-6 個月完整心臟檢查 | 好發品種或 7 歲以上貓 | 每 3-6 個月理學檢查 |
Stage B1 | 有心雜音或結構異常,但心臟未肥大 | 每月追蹤血壓與聽診,每 3 個月完整檢查 | 輕度心肌肥厚,左心房正常 | 每月理學檢查,每半年至一年完整檢查 |
Stage B2 | 心臟重塑(心房/心室擴大) | 每 2-4 週追蹤,每 3 個月完整檢查 | 中度左心室肥厚、左心房擴大、SAM、心律不整 | 每 2-4 週基本檢查,每 3-6 個月完整檢查 |
Stage Cc | 慢性心衰竭已控制,可居家照護 | 每 1-3 個月完整心臟檢查 | 慢性心衰竭恢復中或初期 | 每 1-3 個月複查,紀錄呼吸心律,異常即就醫 |
Stage Ca | 急性心衰竭 | 立刻住院治療 | 急性失代償(鬱血性/低輸出性心衰竭) | 立刻送醫治療 |
Stage D | 難以控制的心衰竭 | 積極治療或安寧照護 | 難以控制的鬱血性心衰竭,末期心臟病 | 積極治療與症狀緩解管理 |
守護牠的心,從日常做起
心臟病並非無法控制,最重要的就是早點發現、早點治療,日常要注意毛孩的精神狀況、呼吸節奏與運動表現,並定期進行心臟相關檢查(如胸腔 X 光、心臟超音波、BNP 指數等)。同時,也要留意飲食控制與體重管理,避免因肥胖加劇心臟負擔。
守護毛孩的心,不只是愛的展現,更是責任的延伸,多一點觀察、多一次健檢,就能讓毛孩陪我們走得更長、活得更好。
文/PFI美國寵物食品協會
編輯/闕雁琳、圖/Chery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