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飼主而言,讓毛孩吃對、吃好,是每天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責任。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飼主經常會陷入「到底該選乾糧還是濕糧?」、「一天餵幾次才好?」、「如何讓牠不要狼吞虎嚥?」這些令人苦惱的選擇裡。其實,寵物的飲食安排遠比想像中的更有學問,從餵食頻率、食物型態,到飲食行為管理,每個環節都直接影響牠們的健康與壽命。
迷思 1:飲食頻率「一日兩餐」,不一定適用所有寵物
不少人習慣早晚各餵一次,覺得簡單方便又符合「三餐制」的生活節奏。但對許多貓狗來說,這樣的安排其實並不一定合適。以貓咪為例,牠們原本是以捕食為主的動物,天生習慣少量多餐才能維持腸胃健康。狗狗則依照品種、年齡、活動量不同,也會有不一樣的需求。像是幼犬、老犬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毛孩,就可能需要更頻繁但較少量的餵食。若能根據寵物的實際狀況彈性調整,不僅能避免空腹引起的不適,還能提升整體健康狀態。

迷思 2:乾糧還是濕糧?不是二選一,而是找到平衡點
「濕糧太貴」、「乾糧比較方便清理」、「濕糧比較香所以比較好」……這些說法你是不是也聽過?其實乾糧與濕糧各有優缺點,不應該二元對立。乾糧含水量低、保存方便,有助於訓練咀嚼力及清潔牙齒,但若寵物水喝得不夠,容易導致泌尿道疾病。濕糧則水分充足、適口性高,能幫助提升水分攝取,也較適合牙口不好或挑食的毛孩。
不過長期只以濕糧為主,可能容易造成牙垢堆積或攝取熱量過多。因此,多數專家建議採取「混合餵食法」,即乾濕糧搭配餵食,不僅兼顧營養與適口性,還能靈活依據毛孩健康狀況和生活型態做出最合適的安排。
迷思 3:讓吃飯變成一種正向互動,防止暴飲暴食
毛孩一見到食物就狼吞虎嚥,其實不一定是餓壞了,很多時候是因為壓力、無聊或是從小養成的壞習慣,暴飲暴食除了會引發消化不良,還可能導致肥胖和代謝問題。
想要改善這種行為,可以從餵食方式下手,比起一口氣倒入整碗食物,不如透過分次餵食、使用慢食碗、設計尋食遊戲等方式延長進食時間,不僅減緩進食速度,也讓吃飯變成能刺激毛孩腦部運作和創造正面情緒的方法。此外,維持規律的餵食時間、避免用食物當作獎勵,也都是預防暴食的好方法。
餵得對才能養得久
毛孩的飲食不只是填飽肚子就好,長期健康與情感連結都是重要一環。瞭解牠們的飲食習性、選擇合適的食物種類、保持良好的進食頻率,是每個飼主都應該學習的課題,回到毛孩需求本質,從日常一餐一飯中,用心經營與毛孩的幸福生活。
文/PFI美國寵物食品協會
編輯/闕雁琳、圖/Chery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