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家毛孩是不是經常抓癢、嘔吐、拉肚子,卻怎麼也找不出原因?其實問題很有可能來自牠每天吃下肚的食物所造成「食物過敏」。正如人類,貓狗也會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反應,且過敏原很有可能來自於日常飲食中再平常不過的成分。
當免疫系統誤判了食物
所謂食物過敏,是指毛孩的免疫系統將原本應該安全、能被吸收的食物成分誤判為「入侵者」,進而啟動免疫反應,導致皮膚搔癢、紅腫、脫毛,甚至腹瀉、軟便、嘔吐等腸胃不適症狀,這並非食物本身有問題,而是身體對特定蛋白質產生了過度反應。
許多飼主以為過敏僅發生在嘗試新食物時,其實,即使是從小吃到大的配方,也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引發過敏反應,這種難以預測的體質變化,讓飼主常陷入「寵物吃什麼都癢」的惡性循環,難以找出真正的過敏源頭,進而感到困擾與挫折。

找出過敏元兇的關鍵—食物排除試驗
目前並沒有 100% 準確的檢測方法能一次釐清所有過敏原,即便有 IgE 或 IgG 血清檢測、皮內注射和淋巴球增生試驗,也沒有辦法完全確定毛孩是否對某種食物過敏,因此獸醫多半會建議飼主執行一段為期 8 至 12 週的「食物排除試驗」。
這項試驗的重點在於讓毛孩只攝取一種全新蛋白質(如鴨肉、鹿肉、火雞等)或水解蛋白飼料,並排除所有其他零食、罐頭、人類食物或有潛在過敏原的食物,以免干擾試驗結果。若症狀明顯改善,則可推定過去食物中含有致敏成分,接著再透過「食物再刺激」,逐一重新加入可能過敏的食材,確認是哪一種成分所導致。
雖然整個過程十分漫長且需要飼主高度配合與頻繁紀錄,但卻是目前最可靠的方式,對於改善毛孩的營養健康至關重要。

無穀飼料是否更安全?
市面上也常見標榜「無穀」、「低敏」的寵物食品,這類飼料通常去除了可能致敏的小麥、玉米等穀類,改以單一動物蛋白為主,但事實上最常導致過敏的是牛肉、乳製品、魚肉、雞肉等動物性蛋白質,而非穀類,因此對於過敏毛孩來說,選擇「單一蛋白、成分單純」的產品比「是否含穀」更具意義。
用心挑選、提前預防,才是最佳防線
儘管食物過敏無法徹底根治,但透過有意識的飲食選擇與敏銳的觀察力,仍可大幅降低發作機率。對於尚未發生過敏反應的毛孩,也應避免過度食用高致敏食材,以防免疫系統產生記憶反應。
美國寵物食品協會(PFI)鼓勵飼主在挑選飼料時,優先選擇經過科學配方設計、成分標示清楚的產品,若毛孩有特殊飲食需求,也建議諮詢獸醫意見並共同討論出最合適的飲食計畫。
文/PFI美國寵物食品協會
編輯/闕雁琳、圖/Chery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