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裡是多貓家庭都會經歷貓咪們互相玩耍或是打鬧的過程,但要如何判斷貓咪們是不是在打架,必須從多個面向來觀察。貓咪不像狗狗一樣可以從臉上的表情來判斷情緒。以下整理出幾個能判別貓咪在玩耍還是打架的方法,幫助飼主促進多貓家庭的和諧生活。
貓咪的社會歸屬
貓咪是能獨居也能群居的動物,屬於哪一種型態會取決於環境與食物的資源豐富度,當牠們在家中擁有足夠的食物和生活空間,彼此能享受獨自的生活,或是有相關個體組成的群體,這時貓咪會建立起群體關係,透過互相舔毛、摩擦產生群體氣味保持凝聚力,因此在足夠資源下,有建立起群體關係的貓咪較不會表現出攻擊性。
貓咪們即使非同一胎的親生兄弟姐妹,在幼貓期間進行社交,彼此之間也可能發展出親密關係,這種關係會一直維持到成年,並且個更和諧的多貓家庭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貓咪與貓咪之間的社會關係是會隨著個體狀態改變,並非從小玩到大的貓咪就不會打架,如同人類的兄弟姐妹一樣,感情好也是會有不合的時候,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打架的狀態和情勢的緊張程度。

貓咪彼此之間如何互相玩耍?
貓咪之間的互動除了透過互相舔毛增進感情,也會藉由玩耍包含追逐、撲咬、跟蹤等進行社交。貓咪會透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,有時候也會透過發聲來表達情緒,當牠們處於合適的環境當中,更容易沈迷於社交遊戲,像是遊戲空間充滿有趣的障礙物、隱藏的貓洞出入口、貓跳台、以及帶有出入口的貓隧道等等。
有時候這些玩耍的過程可能會導致其中一隻貓咪過度興奮和喧鬧,為另一隻沒那麼興奮的貓咪帶來壓力,通常戰力比較強的貓咪或是年紀輕的貓咪容易在玩耍過程中太嗨,導致另一隻貓興趣缺缺,開始出現不開心的反應,耳朵後收和發出低鳴警示,這時候需要化解緊張的情緒,避免事態升級。

貓咪玩耍的表現
幼貓期是熱於社交的年紀,透過與其他貓咪互動學習梳理毛髮、餵食和捕獵等技巧,同時建立起社交的技能,像是玩耍時啃咬的力道、收爪方式,以及與同伴的應對進退都會在這個期間建立起來。而要分辨貓咪們的互動是不是在玩耍,可以簡單從以下幾點來判斷:
耳朵
處於向前或是正常的位置,或是微微往後收
身體姿勢
身體處姿勢向前,彼此面對
毛髮
平順不會炸毛
聲音
快樂的貓咪會互相搏鬥、追逐,但不會發出激烈的哈氣聲或是咆哮
鬍鬚
保持自然朝前的狀態

貓咪們在玩耍過程中會追逐打鬧,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。另外,與雌性的貓咪相比,雄性的貓咪更容易參與額外的打鬥與玩耍;雌性貓咪在成熟之後(大約 3 歲)對於打鬧型的社交較不敢興趣。
而貓咪會因為各種原因發動打架,例如牠們感受到威脅,或是受到壓力時失去躲避和逃跑選項,會轉而發生主動攻擊。大多數的貓咪會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地或是抵禦外侵者,而做出攻擊的反應,這會與玩耍時的肢體反應有很大的差別。
貓咪打架的跡象
耳朵
耳朵豎起並平貼後腦勺,也就是俗稱的飛機耳
身體姿勢
身體緊繃、會彎曲側身,眼睛瞪的大大的目光對視
毛髮
毛髮豎立,身體會蓬鬆起來,最明顯的反應是尾巴炸毛
聲音
透過咆哮或哈氣發出聲音
鬍鬚
鬍鬚向前並散開、嘴巴張開露出牙齒
肢體動作
用前腳拍打時會伸出爪子,尾巴垂直快速的來回擺動


有些貓咪可能一開始在玩耍,但時間久了可能演變成開始打架,這時候會需要飼主協助將牠們隔開冷靜,等到雙方平靜下來。
通常導致貓咪打架可能是貓咪缺乏早期的社會化、家裡有新的家庭成員、食物和資源短缺、領地爭端、生病、母貓保護小貓等原因,一般最常遇到的是家裡養新的貓咪導致與舊貓發生衝突,因此新舊貓之間要「相見歡」需要循序漸進,避免發生衝突。
如果貓咪打架了該怎麼辦?
若是家裡的 2 隻貓發生打鬥,飼主可以適時介入避免更嚴重的狀況發生,而要介入 2 隻貓咪的鬥爭,最重要的是不要將手或任何身體部位伸入打鬥的貓咪之間。要知道貓咪在打鬥是要展現個體戰鬥力,不會放輕力道,撲抓和啃咬的傷口通常很深,且貓咪口腔裡容易藏匿細菌和其他病原體,傷口不容易復原。若要中斷 2 隻貓咪的爭吵,最佳的方式是讓牠們的視線被阻隔。
比起用「肉身」阻擋 2 隻正在吵架的貓,用物件來輔助會更為理想。飼主可以拿一條毛巾或是小毯子阻擋 2 隻貓咪的視線,或是拿出各種屏障,像是木板、塑膠板、紙板等限制接觸,等到 2 隻貓緊張的關係緩和下來,透過限制接觸、逐步重新引導來避開爭吵會是更好的方法。

總結來說,如果看到 2 隻貓咪互相追逐,彼此是狀態是對等的且不會發出哈氣聲,代表牠們偏向正在玩鬧中;若是 2 隻貓咪有其中一隻發出低鳴,鬍鬚向前、全身炸毛做出準備要攻擊的動作,這時候會需要飼主出面介入,將牠們隔開緩和情緒,避免貓咪們在打架期間抓傷彼此。
文、圖/闕雁琳